區塊鏈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分布式賬本技術,它是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的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性存儲,難以篡改、防止抵賴。
說到區塊鏈的起源,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比特幣,其實其最早出現在1991年。當時Stuart Haber和W. Scott Stornetta兩位學者為了確保時間戳文件不被追溯及篡改提出的。到了1992年,梅克爾樹(Merkle trees)也被納入該系統,這種新技術,大大提高了效率,并申請了專利,但是到2004年該專利失效了。
區塊鏈在出現之初并未被大家所熟知,直到2008年11月,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文中闡述了包括區塊鏈技術在內的多項技術,基于這些技術提出了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2009年1月3日此理論被實踐,至此大家所熟悉的比特幣誕生了。

區塊鏈發展時間線
區塊鏈1.0時期是區塊鏈發展的第一階段,起源于比特幣,受到其影響,其他人也開始使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一些僅僅具有數字貨幣交易功能的系統。但是該階段的規則較為固定,不允許用戶修改和改進,這激發了以太坊的發明人的斗志,建立了后續的以太坊,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基礎上,開發出自己的應用。
第二階段?2.0時期,可編程“金融”階段
隨著智能合約在以太坊的誕生,區塊鏈進入2.0階段,即“區二代”。此后,各種不同形式的智能合約先后涌現,但是以太坊智能合約的使用最為廣泛。智能合約中的“合約”包含著有關交易的所有信息,其中的“代碼”本身解釋了參與方的相關義務,并由計算機來生成,其工作原理類似于計算機程序的“if–then”語句。
第三階段?3.0時期,可編程“社會”階段
在“區二代”的基礎上,變革了包括政府、醫療、金融、教育、電力、文化、公益、物流、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在內的各種人類組織形態,同時探索出更多的區塊鏈“面積”,擴大著人類對區塊鏈的認知邊界,并步入編程社會階段,最終走向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萬物交易的“區塊鏈+”時代。其中,實現完備權限控制和安全保障的超級賬本(Hyperledger)項目則是這一階段的優秀代表。

三個時代的關系圖
(圖片來源于網絡)
區塊鏈三個時代并非直接替代,而是循序漸進發展的,由上圖可以看出:
◆區塊鏈1.0是核心,其越強大,后續階段的可發揮空間越大。
◆區塊鏈2.0時代和區塊鏈1.0時代是區塊鏈3.0發展的基礎,前期發展的越強大,其可組合的空間和方式越大。
◆3個時代是一個不斷擴大區塊鏈應用場景和范圍的共同體。
◆隨著應用范圍和領域的擴大,存儲空間和效率的要求也逐漸變大,呈現出3.0>2.0>1.0。
伴隨著區塊鏈3個時代的發展以及數字經濟的需求,許多企業和機構也在積極參與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目前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是3個時代的集成,包括多個方面,如下列舉出一些場景,以供大家參考。
數字貨幣:用于數字貨幣的發行和交易,推動加密貨幣市場的繁榮,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加安全、透明、高效的投資方式。
智能合約:用于智能合約的開發和部署,推動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金融、物流等領域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透明的解決方案。
供應鏈管理:用于供應鏈管理,實現商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全流程的透明和可追溯。提高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可靠的購物體驗。
物聯網:用于物聯網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和共享,實現設備的互信和數據的安全傳輸。推動數字化社會的建設,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領域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的解決方案。
能源管理:用于能源管理,實現能源的供需雙方之間的透明和互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為能源市場提供了更加開放、透明、高效的解決方案。
醫療保健:用于醫療保健,實現醫療數據的共享和安全傳輸。提高醫療的效率和質量,為醫療領域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透明的解決方案。
電子政務:用于電子政務,可提供安全、透明和不可篡改的數據存儲和共享方式,實現政府內部信息數據的共享、安全和可追溯,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和協同工作,從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決策的準確性。區塊鏈電子政務的發展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務質量,為民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區塊鏈典型應用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區塊鏈為數字經濟提供新的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為我們創造更加安全、高效、透明的未來。但是其仍舊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例如性能、可擴展性、安全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因此,未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參與者和政策支持,以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